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感谢您光临芦溪县法院网,您是本网第 位访问者。 今天是:
首页 新闻中心 法院简介 审务公开 队伍建设 法学园地 案件快报 荣誉展台 法律法规 裁判文书 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业外作品

老家的吃水井(散文)

作者:芦溪县人民法院 易新华  发布时间:2009-10-28 08:24:18


    我的老家屋场座落在一面依水三面靠田的垅中间,东侧路岸下有一口吃水井。据我父辈们说,这口井是民国初期打的,那年月,西边河水经常洪水泛滥,泥沙脏物随波逐流,村民数天吃不到干净水,于是就在东侧开挖了这口水井。水井深5米,直径2米,井口用青石板搁成方形,井的四周砌有1米高的石围墙,仅留1.2米宽的出口。井水清彻,一望见底,漂浮井底的丝草中,常能见到群群小虾尽情地游荡。井中的水是底部冒出的泉水。水质纯净,略有甘甜,虽然两侧有河,可村中多数人家还是舍近求远,饮用井水。这井从没干枯过,不需用吊绳吊桶,记得我十岁左右常为父母代劳,每日清晨就去担水,直把水缸挑满为止。正因为水好,这口井养育我老家几十年,因而,父辈们将井称是幸福泉。

    然而,事物不是一穷不变的,时光进入七十年代中期,村民使用农药化肥多了,加上数十年风雨的侵蚀,围墙垮塌,逢天降暴雨,田水浸入井中,使井水混浊、变味,昔日甘泉慢慢失宠。水每日缺少不得,于是大家想办法,在村西石洲上挖了一口3米见方的水井,为了防止鹅鸭入内,照样砌了围墙,安装了一门供进出。井中的水是通过沙石过滤的河水,虽比不上原来的井水,但俗话说:“人可七天不吃饭,不可七天不喝水,”仍然是照担不误。虽然有新井,问题还是存在,因去井中要过一小河(大河支流),每逢洪水季节,小河水深不便渡过,让村民们颇感头痛。

    随着时代的前进,90年代中期,我们村由解放初的200多人增加到500多人,改革开放又为村民带来勃勃生机,一批打工青年在外见了世面,看到到外提倡的是绿色环保,喝的是消毒自来水,他们也异想天开,想学学城内人,喝上自来水,扬言要“破旧立新”重新建水井。一些守旧者听到传闻,称他们是“黄水狼想吃天鹅肉”。然而风凉话没催垮他们的信心,经过找水源、测距离,在村委会支持下硬是在离屋场3里多地的长年冲建起了一个泉水井,全村集资购来塑料水管,埋入田土接通源头井,尔后又在村头用水泥红砖建造一个高3米,直径2米的蓄水池,池下部安装出水闸门,二寸大的塑管纵横全村,95%的农户将水直接引入水缸、洗澡间。看见:“吃水不用挑,一开自己来”的场景,村民无比喜悦,纷纷赞扬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党的惠民政策让我老家日新月异,近十年,小洋楼如雨后春荀,村里的主要道路都辅上了水泥路面,过去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换成了手机、彩电、摩托车,有几户还买了小汽车真是今非昔比。今年上半年政府又大力落实饮水工程,不但无偿提供尼红塑管,而且拨专款建水井,我老家借此东风,不但花20多万元在8里路外再建了个大容量的水井,还把原来的引水管全面更换。村民天天喝着不花钱买的天然纯净水,从肺腑发出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的心声。

    我虽然现在不住在老家屋场,但我却目睹了老家吃水井的变迁,在为老家村民祝福的同时,怎不使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呢。

返回顶部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最高人民法院 | 人民法院报 | 中国法院网 | 江西法院网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0227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01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