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感谢您光临芦溪县法院网,您是本网第 位访问者。 今天是:
首页 新闻中心 法院简介 审务公开 队伍建设 法学园地 案件快报 荣誉展台 法律法规 裁判文书 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法官札记

由刘备三顾草庐说开去

作者:易新华  发布时间:2010-03-11 08:27:03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 他广纳贤才,称霸天下。闻徐庶在新野,事主刘备,为挖掘人才,将徐庶母亲囚禁许昌,尔后修书一封送徐庶,称其母重病,速归探视。徐庶是十足的孝子,且不知是计,于是拜别刘备,陈明事由。刘备闻言大哭曰:“子母乃天性之亲,元直(徐庶)无以备为念。待与老夫人相见之后,或再得奉教。”徐庶拜谢欲行,刘备挽留“乞再聚一霄,来日饯行。”军事孙乾密谓刘备:“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归曹,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然刘备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次日,刘备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徐庶辞曰:“不劳使君远送,就此告别。”刘备执庶之手,泪如雨下。徐庶策马前行,刘备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刘备却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正待伐木,徐庶拍马而回,告刘备:“此间有一奇士,字孔明,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于是引出刘备三顾草庐的传奇故事。

    孔明,覆姓诸葛,名亮,琅琊阳都人,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与弟诸葛均躬耕南阳,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孔明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他胸藏经略,通晓天文地理,富有军事,政治之才能。刘备求贤若谒,如得孔明,乃如旱逢雨,如虎添翼,他决计往拜请孔明出山辅佐。

    然前两次刘备谒请孔明均赴空不遇,欲再往访之。关羽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想诸葛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张飞大动肝火:“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了,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责之:“休得无礼!”

    刘备带关羽、张飞择日再次赴卧龙冈拜谒孔明,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昼寝未醒。”三人拱立阶下,半晌再问童子,回复仍在睡中,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孔明见刘备精诚可恭,且是汉氏宗嗣,气宇不凡,决定随刘备出山。回到新野,刘备委以重用,让孔明掌握军事之大权。孔明不负重托,大展雄图,为刘备创立了蜀国,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估且不论孔明的才能,单就刘备这种惜才重才的思想和作风是值得可歌可泣的。他先得徐庶,礼下贤士,徐庶因故离开,他不信谗言加害,为凝望徐庶身影,欲穷尽遮挡的树林。为请孔明出山,他不厌其烦,三顾草庐,立等数小时,毫无恕言。人才到手,他举才重用,为能者搭建施广才能的平台。还因刘备深懂唯才是举之道,在孔明的辅佐下,由寄人篱下走向了复兴之路。

    由此,使我想起了另几则历史故事。

    汉代刘邦手下有个军事叫张良,张良本有才识,但他认为韩信更胜一筹,于是向刘邦推荐,刘邦纳谏,派丞相萧何聘之。聘到刘邦处被授予军事统帅,在他的指挥下,击败了一度称霸的项羽,建立了强盛的汉朝基业,后韩信出走,又引出了“萧何月夜追韩信”。殷周时期,周王文姬为了统一,但苦于没有卓越的军事人才,一日,他游走渭河岸边,见一老翁垂钓,老翁胡须花白,头戴斗笠,出于好奇,文王立于旁边问:“尔钩为何是直钩?”老翁答:“直钩钓直鱼,愿者就上钩。”文王与其促膝交谈,得知老翁姓姜,名子牙,从谈吐中,觉得子牙博学多才,遂拜其为相,其时姜子牙已达80岁。80岁为宰相历史上是凤毛麟角,但姜子牙呼风唤雨,运筹帷幄,终究挫败了殷王。为建立周王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还有甘罗十二做丞相,周瑜三十为督都等等,都说明用才不论长幼,凡是开明的领导者在拷量政治路线的前提下,均会将才能摆在首位。反之,如果认人为亲,愚人充斥,势必招来事业难成,骂名千古。

    我们的党历来重视人才,解放前夕,千方百计保护、挽留一大批有影响的名人志士,使得解放后钱学森等科学家放弃美国丰厚的条件回国报效祖国。国家相继成立科学院、工程院,一批批科技人才进入科学殿堂。我国能成为世界科技领先之国,能解决十三亿人吃饭,能使飞船上天,能自己拥有核武器,一桩桩一件件,都与人才战略分不开。可以这么说,目前,在我国政治、军事、技术、文化各领域人才济济。

    这几年,我们法院系统通过“两考”,补充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不但为法官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法官队伍走精英之路奠定了基础。作为一名法官,不能因通过了“两考”有学历,而固步自封,沾沾自喜,要在实践中多摸索、多锻炼,使自己不断适应新形势,创造好成绩,才符合人们心中的“人才”。而领导,要有高风亮节,要有刘玄德、周文王的胸怀,聘得到人才,留得住人才,唯如此,法院各项工作才会日新月异,百尺竿头更上一层!

编辑:芦研    

返回顶部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最高人民法院 | 人民法院报 | 中国法院网 | 江西法院网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0227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01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