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不论是政府机关,还是检法两院或其他事业单位,都把“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作风,方便人民群众”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大家认真履行。然而,由于“作风”与“方便”无法量化,在实践中,某些人只把它视为顺应时代的口号,人民群众请求办的事不是推辞就是拖拉。譬如要办的证,几个月办不成;起了诉,近半年无回音;申请执行年多没结果;要求解决纠纷,部门间互相踢皮球等。让人跑断脚,说破嘴,效率上不去,便民纸上兵,老百姓评价说:“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 便民是服务群众的基础。群众请求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方便,行路方便。找人方便,办事方便,所以党和政府历来反对门难进、事难办的官僚衙门作风,反对拖拉和繁锁的做法,要做到一天能办完的事不能造成“马拉松”,须走几个部门的事在一个地方能办完。
便民是服务群众的体现。伟人毛泽东曾提笔写下 “为人民服务”,服务的内涵多,撇开服务内涵不谈,单就形式上必须便民,譬如农村医保,本是服务人民群众,让老百姓治得起病,有医疗保障,但如果老百姓来报销,繁锁的手续,找多人签字,让人家跑断腿,这种服务即大打折扣。
便民是服务群众的潮流。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最多的大国,“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的重大课题,党和政府投资修路、建桥、建校、建农贸市场,医疗、文化、家电下乡都有是为方便人民群众的具体行为,也是时代的时流,便民应该融入这一潮流,决不能当作口号,喊一喊,过后销声匿迹。
要做到便民,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观念,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想群众之想,急群众所需,把人民群众要办的事当作自己份内的事。其次要换位思考,要克服官僚作风,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视己为人民公仆,切忌本末倒置。最后要有措施,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订立便民的规定,对老百姓反映强烈的不便民行为要及时纠正。总之,便民不是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