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感谢您光临芦溪县法院网,您是本网第 位访问者。 今天是:
首页 新闻中心 法院简介 审务公开 队伍建设 法学园地 案件快报 荣誉展台 法律法规 裁判文书 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法官札记

从“犀利哥”事件看社会救助机制的进步与不足

作者:赵俊  发布时间:2010-03-19 15:17:57


    随着“犀利哥”程国荣的回家,这起被媒体过度关注的事件终于尘埃落定。回到现实,那些整日蜷缩于路口的“犀利哥”确还依旧存在。程国荣只不过是他们当中的幸运儿吗?

    从孙志刚用生命换取《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到2003年8月1日正式施行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无疑我国对这群“边缘人”的态度有了本质的变化。从往日的强制遣送到今日的伸手救助,从往日的押解回乡到今日的嘘寒问暖,也许孙志刚真能含笑九泉了。

    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中我们看到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看到了它的一些不足。新的救助办法第一条规定救助的对象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将救助人员范围局限在城市确实有待商榷。农村的流浪、乞讨人员处境也许更加艰难,更需要得到社会的救助。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对待显然与立法、人权的本意相违背。第二,办法中规定的相关职能部门责权不够明确,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办法第四条规定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第三,新办法第5条规定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显然这种主动救助的方式又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有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主动救助上。对于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相关部门应当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领回,如家庭确有经济困难的应负责送至其家中。

    “犀利哥”命运的改变,在于在他的身上凝聚了太多的关切、支持和幸运,才造就了今天的奇迹。而其他的犀利哥同样需要一个美丽的神话,来圆他们回家的梦。当你走过他身旁时,也许一个馒头就能让他鼓起生命的勇气;也许一个电话就能彻底改变他的命运;也许一声问候就能让他找回人间的温暖。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让我们一起携手让边缘人不再边缘,让亲人回家,让社会更加和谐。

编辑:芦研    

返回顶部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最高人民法院 | 人民法院报 | 中国法院网 | 江西法院网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0227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015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