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提升到国家支柱产业的地位。但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危机给国内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尤为明显。从最初的物价上涨到后来的股市下滑,消费者普遍感受到“零花钱”缩水带来的压力。对于旅游业来说,消费者的“零花钱”(即用于除生活必须品之外的娱乐消费支出)便是客源的原动力。当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减少的时候,家庭决策中往往将娱乐支出(包括旅游,奢侈品购买等)作为头号裁减项目。这直接导致旅游人数、旅游频率、旅游距离以及旅游开销等等硬指标的明显减少,这无疑是对旅游行业的一记重拳。对于尚在建设、发展中的武功山景区旅游业来说,如何适用新的形势、如何确立正确的发展和经营理念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因此而谈几点浅薄的见解。 一、“结盟式”经营为武功山旅游业的首选模式
对于武功山景区旅游业来说,长途游客(远距离省市,港澳台以及国外游客)搭乘航空班机前来旅游的人不多,在旅游景区过夜留宿的开销也不大。据有关部门统计,江西省2008年4月份一共接待入境游客7.9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2.44亿元;2009年4月份一共接待入境游客8.96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2.61亿元。两份数据对比来看,游客的人均旅游花费从前者的3880元降至次年的2910元,已属较大幅的削减,而来武功山的境外游客更是不到2%。长途游客往往是带动宾馆行业、餐饮行业以及高消费娱乐行业等发展步伐的关键人群,这些消费群体的后撤自然带来大幅度的利润下降,供大于求。在这种不乐观的形势之下,旅行社以及各类旅游中介机构更需要审时度势,战略应对。国内的游客相对缺乏自主性,比较依赖中介服务,例如交通、食宿、票务的预订以及线路、活动、时间的规划等等。怎样的经营战略能让囊中羞涩、踟蹰不前的消费者成为信心十足、尽兴而归的游客,是旅游中介行业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如果分析当前形势的根源就不难发现,长距离游客减少的内在动因之一即武功山景区的交通位置使得长距离旅行变得异常昂贵而耗时。针对消费者的如此担忧,可行的策略之一就是与周边旅游景区的“结盟式”经营,即多个目的地的捆绑式路线,无形之中平摊了长途游客的交通花费,也使得一次出游附加了更多的娱乐和价值。如武功山——安源——韶山三日游;武功山——仙女湖三日游;武功山——杨歧寺——孽龙洞二日游等。
二、古镇小店为武功山宾馆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闲暇时间的金贵,大众旅游的方式也在经历着大的变化。第一,以往的黄金周(甚至黄金月)假期动辄十天半月的远游已经逐渐消失,大部分人更喜欢两三日的周末游或者“早出晚归”的一日游,以往那种大规模集中出行、使宾馆酒店暴满的情况将不再多见。原因不仅仅是短期旅游更省钱,而是更省时间,省下了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枯燥乏味的乘车,也不用担心长期脱离现实与工作。第二,对于工作繁忙的中、高收入消费者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抽身长时间的旅游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同时,基于环保、成本的考虑,武功山景区内的宾馆和旅店所配备的洗浴、餐饮、供能等设施以及提供的服务相对于繁华的城市宾馆来说更简陋和滞后,对高收入的游客在景区住宿的吸引力也相应不足。第三,初次来访的长途游客虽对景区住宿需求较大,但大部分以自驾车的方式前来。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有车一族更喜欢时尚而自由的驾车一日游。第四,重游武功山景区的游客中重要的一部分为周边地区的中小客商及公务人员,无论从游玩的频率还是食宿的预算上来说,都只有一定的层次,成功吸引住这个群体也就是吹响了适应一日游市场的冲锋号。在这样的趋势下,游客在外住宿的频率将明显下降,旅游景区的宾馆行业就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由于武功山各处主要景点的距离不算远,新修建的缆车使得到山顶观景所需的时间和消耗的体力大为减少,再加之当地便利的公路交通,使得游客入山住宿的动力正在逐渐消退。综合上述因素,武功山景区的宾馆、服务和餐饮业必须适应新的市场形势,面向大众、面向中低收入的旅游群体,不能追求“高档次”或高标准。宾馆业一味地“贪大求洋”,一味地追求“星级”是忽略市场需求、得不偿失的行为。因此,在开发武功山旅游资源时,宾馆酒店业应定位于“古镇小店”。建议对麻田、新泉等古镇集中规划,吸引当地闲散的民间资金,建成古风古韵、酒旗飘摇的“农家宾馆”一条街。
三、农家土菜是武功山餐饮业的金字招牌
旅游业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游客的需求开始不满足于大众化的产品或千篇一律的体验。为游客创造出独特而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才是每个旅游景区所期望的金字招牌。武功山农家土菜既有湘赣菜的名声,又有淳朴天然的当地特色,它不仅仅只是宾馆业或餐饮业的一个产品,也是蕴含着武功山文化的一种象征。在造访武功山的游客眼里,武功山的“鸭脚板”、“血碧苋”、“小河鱼”、“冬茅老鼠”、“石拐(蛙)”等当地的农家野菜以及温和的大安里“老冬酒”,将成为日后美好回忆的重要部分。而对于许多“回头客”来说,再访武功山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曾留下深刻印象的武功山美食。
但是,如果不重视这些野生动植物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武功山这些独有的“美味佳肴”总会有吃穷吃尽的一天。而没有特色的武功山餐饮将使游客扫兴而归,更休谈对武功山留下美好回忆了。因此,在建设武功山旅游风景区的同时,旅游发展部门以及当地乡、村必须做到主动保护、积极开发、可持续利用这些难得的旅游附加资源,使“住古镇小店、吃紫红米饭、尝农家土菜、饮大安冬酒、品武功甜茶” 成为武功山游客的独特享受。
四、生态环保是武功山景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对于依靠自然景观而发展的武功山旅游景区来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环保的意义是多层次的,其中以自然或天然环境(即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地貌,植被,生物链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等)最为关键也最为脆弱。因杀鸡取卵式的过度开发而导致自然环境恶化、旅游资源衰竭的反面例子在国内外都不胜枚举。在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的当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放在所有发展决策的首要考虑。绿色旅游的概念对于大部分游客和消费者来说早已不陌生。垃圾处理、控制排污、退耕还林、恢复草甸等措施都是以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为目标的。其他新形式的概念如生态旅游、志愿者旅游、探索者旅游等等也在逐渐进入游者的视野。毫无疑问,随着国内游客的知识增长、收入增加的大趋势,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也会越来越个性化和高价值。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驱动着游客对环保旅游的高要求。面对这样的前景,旅游发展部门应当未雨绸缪,积极地制定计划并着手建立相应的旅游业模式,即游客与自然融洽相处、旅游资源可持续再生、天然环境得以完好保存的科学发展模式。
武功山景区号称“十里峡谷、百处古迹、千亩梯田、万顷草甸”,以其稀有、神奇、壮观的自然美景著称,保存并改善这些纯天然的环境就是当务之急。在所有的景区发展规划中应当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景观的人工干扰和修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和消耗;减少对植被、生物链以及气候的破坏。这不仅仅是当代绿色旅游的大趋势,也不仅仅是未来游客市场的大需求,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相信在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将来,武功山景区将展示出更加天然淳朴、健康活力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