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感谢您光临芦溪县法院网,您是本网第 位访问者。 今天是:
首页 新闻中心 法院简介 审务公开 队伍建设 法学园地 案件快报 荣誉展台 法律法规 裁判文书 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法官札记

解惑、明理及其他

作者:芦溪县人民法院 易新华  发布时间:2009-09-17 14:59:49


    人非圣贤,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明晰清楚,所以,人自小就得拜师学艺,在学习和实践中增长知识与才干。唐德宗贞元年间,大学士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的是人不是生下来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不从师学习,那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韩愈在这里不但教育人们要从师,更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那么要抱着怎样的从师观呢?韩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即,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他举例证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是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有智慧的人,虽然思想敏捷,视野开阔,但偶尔也有失误,这就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不知道的事,未必不是愚人所知道的事,愚人所能办到的事,未必圣人就一定能办到。春秋时期的孔子、老子是博学多才的圣人,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但孔子却从不满足,他仍虚心下问,不以为耻,凡能给予道的人,孔子皆称其为贤人,古人把拜师问学视为美德。

    师,不一定是固定的,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孔子看来,人,各有千秋,只要对方某一领域,某一见解比自己强,他就是自己的老师,就应该向他学习、询问,这样才能充实自己,补充自己的知识,韩愈说:“巫神、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足以说明上述道理。

从师学习是重要的,但在社会实践中,问,也是不可忽视,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之一刘开,在《问说》中写到:“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同时他主张好问还须勤问,不勤问“非真能好学学者也。”

    那么,勤问的对象是谁呢?这就不拘尼于师,刘开说:“贤于已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已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学问之道,即随即要问。可见古代圣人贤士对问有多么深刻的理解。

    我们只有多学勤问,才能求知明理,才能解除心中的疑惑,才能变得聪慧。伟人毛泽东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更是文学家、诗人,他通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博学多才,其来源也是学习,不耻下问。凡看过电视剧《长征》的人,不难发现,在炮火纷飞的日子,毛泽东仍不忘看书,仍向群众讨教,为求知爱学的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当前,我们正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就需要弄清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要把国情、民生、长远发展相结合,绝忌形而上学,人云亦云,一知半解,不明就要学,有疑难就要问,否则,就无法以此为指南,引导社会和经济发展。在学习活动中,不但要向书本学,向老师学,还应结合实际向理解透彻的人勤学勤问,唯此,才能更深入,才能更显效果。

    故,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返回顶部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最高人民法院 | 人民法院报 | 中国法院网 | 江西法院网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0227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01598号